讓我們聊聊...

新竹玉峰 釀酒 飲酒 禁忌與習俗 原住民愛喝酒? 田野桌邊菜 微醺之後




圖片來源

馬里光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馬力光溪左岸,現今稱為玉峰村,海拔約700-1300公尺之間。此部落為馬力光群移民早期的根據地,日治時期,日軍為了便於統治部落,設立駐在所,並取「馬力光群」為名,今改稱為玉峰。

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

(一)曾老師告訴我們,玉峰的泰雅語叫做「Malagun」,在日據時代,這裡有一條溪叫做老鷹溪,有美麗的瀑布,一群老鷹在上面飛來飛去,然後牠們會停在這裡。馬里光的意思為水源地,意為「河邊」。近年來致力於守護部落傳統領域,訂立規範條約並組成部落聯盟會議來捍衛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生活領域及知識。從前族人都很熟悉彼此,村裡有幾隻鳥、幾隻狗都知道,是很熱情的部落。部落至今仍保有打獵與上山採集的傳統,更重要的是,維持泰雅「共享」的文化,例如有人去打獵,全部落都有福氣,大家一起幫忙處理帶回來的獵物,見者有分,還會現場會煮大鍋的肚片湯配酸菜呢,獵物其他的部位也是分配給大家。玉峰山水很美,是日據時代駐寨所在地,可惜日式漂亮的木屋後來改建為水泥房沒有遺存下來。

(二)玉峰國小
在親切的曾老師帶領下,我們才得以順利進入村裡採訪釀酒師傅。而在那之前,老師簡單介紹了小米酒,然後帶著我們參觀玉峰國小。玉峰國小地處高山,蜿蜒、很長的路途,全校39個小朋友,都是玉峰部落的孩子,從幼稚園到六年級,22個教職員。由於到學校的路程遙遠,學生都住校,也因此更能運用時間教導他們除了書本外的知識,部落傳統的文化與山林的秘密。老師告訴我們,現在很多在都市成為老師的族人都回來部落推動傳統文化,例如種植苧麻,然後用苧麻再去做天然纖維,做為織布的材料,教孩子傳統織布技術,儘管過去織布的技術只屬於女性,但現在希望能保存自己的文化,越多人能學會越好。也有生態知識的課程,教學生認識什麼食物是可以吃的、什麼植物是可以救急的,傳承給新一代的孩子泰雅的智慧。老師告訴我們部落早期教育為填鴨式的,不斷學習外來文化,自己的語言反而不能講,一講就被打,不只是原住民語言,客家語或閩南語都不能講,只能講國語。傳統文化從此逐漸流逝。近年來,原民會推動文化重建,全力推動民族教育。也逐漸在計畫關於栽種小米、打獵等等的課程。校內就有民族教室,民族教室內有著傳統的衣服、學生的織布(每台織布機有貼名條,而布的花紋是學生自己設計)、傳統樂器等等,他們也練習傳統的歌舞,有計畫的回復自我文化。泰雅的孩子,有著豪邁不拘的個性、有著在山裡生存的驍勇本能、知曉傳統手藝技術,他們在書本之外的能力,是都市中背負沉重升學壓力的學生,所無法相比擬的。

小米與小米酒


小米經發酵和系列過程釀成酒。先來聽個小米酒來源的傳說故事吧!

相傳在三、四百年前有個叫「翁」的泰雅族部落,部落裡每個人都很勤勞耕種、打獵,並且世代永續與傳承傳統文化;而且他們非常聽從祖靈的啟示與訓誨,因此,祖靈有什麼啟示都會透過託夢方式給部落的頭目,然後再由頭目帶隊執行祖靈的啟示工作,所以,在這個部落物產豐盛,沒有任何的缺乏。

某天晚上,馬興頭目夢見祖靈向他託夢:「有一天,我們祖靈會派一隻小鳥到部落裡,鳥兒的嘴裡會刁一株要你們食用的種子,取下牠口中叼的種子,並請牠喝水,然後將種子灑在你們的田裡,幾個月後就可以取來食用,食用的方法是先將種子去殼後,放在甕裡煮,煮熟後就可以食用。」沒想到果真有一天,頭目家門前飛來一隻小鳥,口中叼了一株種子,頭目照著祖靈在夢中啟示一步一步跟著做。小鳥在喝完水後飛走了,頭目將種子一樣灑在田裡,並吩咐部落人輪流細心照顧所灑下的種子,避免成群結對的小鳥把它給吃了。

數個月後,灑下的種子果真長大結穗成熟,頭目照著祖靈的指示,將摘回來的食物先去殼,然後放入甕裡煮,煮熟後非常的香,整個部落都聞到了這個食物的香味,人們為了紀念祖靈的恩寵,因此辦了一場命名典禮,由頭目命名。頭目為了感謝祖靈,便命名為「你把我們放在心上」,取前面兩個字音叫做「trakis」(泰雅語),而後部落人就把祖靈賜的食物叫「小米」。

又有一天,祖靈又託夢馬興頭目:「把部分的小米拿去釀,希望之後你們都用自己釀的小米祭祀我」,祖靈又把釀製小米的方法告訴了頭目。馬興醒來後,又將此事宣布給部落所有的人,馬興頭目一樣照著祖靈的話,將今年收割後部分的小米拿去釀製,成熟後把釀製的小米拿來獻祭,為紀念祖靈的教導,頭目又辦了一次命名典禮,由部落頭目命名,頭目將這種行為命名為「我們在這裡」,取其中間的一個譯音叫「酒」(泰雅語),而後部落族人稱釀製的小米叫做「qwo trakis」小米酒。

口述:羅貞友,採集、編寫:羅恩加
------原住民文學院

製作過程

傳統的小米酒製作要從小米的種植開始講起。首先,要選好種植小米的土地,在播種之前要先放火燒過,因爲燒過的土壤土質會更肥沃,其中的黑灰富含養分有利於小米的生長。接著開始播種,小米大概會在三個月左右發芽生長,一直到採收整個過程差不多要花上一年半的時間。採收好的小米要經過幾次篩選,重量不夠的、質量不飽滿的、顔色不夠黃的…都不能當作小米酒的原料。在挑選過程之後將小米晾乾、洗淨再泡半天至一天的水,去掉軟化的外殼後再泡一天,之後就可以準備入鍋蒸煮了。特別的是,泰雅族人使用的蒸米器是用刺桐樹的木頭製成的。經過差不多兩小時的蒸煮,檢查一下,如果差不多熟了就用乾淨的布把它們蓋起並放涼。同時,泰雅人通常會準備一個同樣是小米經上述過程做的酒釀,而酒釀的作用相當於發酵粉,目的是爲了發揮效用影響之後製作的小米酒能發酵的更好。在準備好酒釀和蒸好放涼的小米後,把蒸好的小米攤平在大的芋頭葉上,壓平、壓扁,然後將事先做好的酒釀均勻地攤平在小米之上,讓小米受其影響更快更好的發酵,再用泰雅傳統的手工織布覆蓋,目的是爲了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和保持一定的溫度。受訪人提到釀製小米酒的最佳季節是夏天,比較容易發酵,品質較好且香,如果是冬天製作則要保持一定的溫度才行。自然發酵差不多需要三天的時間,而在這期間內要不時檢查,若有發現發酵不均勻的情況要隨時調整。接著將發酵好的小米放入預備好的大甕裏之後,倒進乾淨的冷開水,水的量只要超過小米表面一點點即可。過程中記得用竹片之類的工具把小米壓平、壓緊,將其中的空氣擠出,反覆重複幾次這樣的動作之後,用泰雅布蓋住甕口,用繩子拴緊,繼續讓小米酒自然發酵。之後每半個月至一個月要檢查小米的發酵情況,一般而言三個月就可以開封飲酒了。當然,若拉長一點時間是可以讓小米酒是越陳越香的。

傳統上從小米酒種植到採收、製作差不多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耗費的時間頗為漫長,因此小米酒對於泰雅族人來講是非常珍貴的。早期泰雅族部落並沒有什麼飲料,除了水外,就只有小米酒。而小米酒僅會在大型的祭典、儀式或者重要客人來訪,才會拿出來分享,體現了泰雅精神中分享的美好的傳統。近年來由於種植小米的族人越來越少,大多數時候泰雅人製作小米酒的原料是採買來的,而且製作原材料也不單使用小米,也開始用糯米製成的糯米酒。製作所用的器具也有所改變,例如從前釀酒使用的是陶瓷甕,而現在大多使用塑料大桶;從前製作小米酒會先準備家傳或分享好的酒釀作發酵,現代則是用買來的發酵粉代替;以前製作一次小米酒全程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其中包括小米的種植及成熟時間一年多以及小米酒製作發酵過程三個月左右),而現今直接買現成小米和小母粉製作,只需要釀製期夏季約二十天、冬季一個月即可完成;使用的蓋布乾淨厚實就好,不必如同以往要是自家或部落織的。

從以上小米酒的製作過程的轉變也可以看到些泰雅族文化傳統到現代的變遷,最傳統的小米酒製作方法已越來越少人能夠掌握。「那當然説是不想給它沒落掉了啊,還好是有在做,不然真的會忘掉…」我們的受訪人表示希望兒女或後代能夠將這傳統的技藝不間斷地傳承下去。

小米酒在台灣原住民各族的祭典、禮儀習俗、和生活中都是重要的角色,更有其文化意義。例如阿美族的豐年祭中,會把祭酒(Lingalawan)放置在場地中央,活動中有人會不時幫現場的人斟酒,代表著神靈與族人同在;排灣族人則會再飲用前用食指沾小米酒往上灑,左手右手各三次,向善靈(右手)和惡靈(左手)表示敬畏;卑南族則有「海祭」,會將婦女所釀製的小米酒帶到海邊煮小米飯糕作為祭品,由祭司朝著蘭嶼的方向念祭文,祈禱豐收、感謝賜福…等。只有達悟族是不釀酒的。(以上例子整理自文化部台灣大百科)

Qwo trakis(小米酒)對於泰雅族而言,有著熱情、豪爽,誠懇待人的象徵。泰雅文化與小米酒習習相關,在任何物重要時刻,小米酒總伴隨存在。無論是招待賓客來訪、慶祝儀式祭典,或辛苦勞動或情緒的解放等,我們從田野訪問中得到了不少關於小米酒儀式與禁忌的資訊。舉例像種植小米前,會灑些小米酒在土地上,祈求上天保佑順利豐收,要下剛剛好量的雨。要注意的只有頭目或長者等有身分地位的人才可以做此舉動;在狩獵祭時,他們也會先用小米酒祈求上天讓他們的狩獵成果豐碩,旅途平安。男人出去打獵後,女人們會在丈夫打獵的十幾天內,釀製小米酒,讓丈夫歸回來便能喝到美酒,好好地放鬆、慶祝;祖靈祭是泰雅族最盛大的祭典,對族人來說也是狂歡、大放鬆的時機。平時工作就認真工作,但在祭典的期間,很多人會盡情地解放喝到醉,連續喝個三天三夜,好好跳舞歡暢,放下煩惱,「三個太陽兩個月亮後就要正常工作了」。

「早期是文化嘛,小米酒是我們唯一的飲料,以前沒有飲料在這邊,除了水就是小米酒。而且它是非常珍貴的,只有重要的親朋好友團聚和祭典時才能飲用…現在外面的公賣局也做米酒,小米酒沒有以往那麼稀有了,而且,現在的小米酒幾乎都是用糯米做的。」

從這段訪問敘述我們可以發現到,小米酒的一些象徵意義似乎隨著交通流通,飲料商品相對普遍且取得容易,公賣局的限制和米酒的商品化等因素逐漸消逝。至於其他米類取代小米也可以在其他族的部落中發現類似情況。楊士範先生在山海文化雙月刊「從新飲酒文化的形構過程看台灣原住民飲食文化品味的轉變現象---一個社會歷史角度的分析」文中也提及過去山田燒墾與採集經濟下的排灣族,主要的農作物為小米、芋頭等等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是後來漢人移入時傳入稻米,稻米漸漸的也成為原住民糧食作物的一部分。當時小米還沒完全被替代,直到後來日治時期在政府的鼓勵勸誘下,排灣族人趨於耕作集約稻作。戰後國民政府時代,農業政策更積極推廣經濟作物栽種(如樹薯、鳳梨)。雖然這篇文章主要是描述排灣族的情況,但所提到漢人移民帶來的新作物以及歷代統治者的政策影響是普遍,許多部落包含泰雅玉峰也是在政治驅使、經濟考量等綜合因素下逐漸減少傳統作物如小米的種植。

傳統中,小米酒對於泰雅族人來說是神聖的。小米酒是祖靈賜予的禮物,也在原住民的生活、祭祀、禮俗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不論是在釀製過程、飲用場合、對象,以及製作的人都有所禁忌和規範。

  • 小米酒是得來不易的而珍貴的,所以主要是在舉辦祭典、上山狩獵、農耕歲收、出生、成年、結婚,或是有特別來賓拜訪時才會被飲用。飲酒之前常會有灑酒的動作,因為族人認為,若未先與神、鬼分享,將會受咒詛、生病。

  • 婦女雖然是酒的製作者,但女性平時是不能夠飲用小米酒的,只能淺嚐酒缸中的渣滓。但可以在坐月子或體弱之時可以喝,因為小米酒可帶動血液循環,其營養更可滋補身體。會有這樣的規範除了因為泰雅族是以男性為主的父系社會,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泰雅女性應保守禮節,平時該保持清醒,以免因為喝酒而出醜違背溫良賢淑的樣子。

  • 釀酒的過程中,嚴禁外人插手,製做小米酒必須只由一個人完成。

  • 製作小米酒最大禁忌是家中有孕婦不得釀製,不然會有噩運降臨家裡和部落。

  • 不可移動、晃動小米酒甕,據說會影響酒的品質。

隨著時間變化,許多規定已經慢慢解禁,現在泰雅男女都能飲酒、製酒,唯獨孕婦則仍然少釀為妙。而玉峰村最有名的釀酒者,還是夫妻一起釀製的呢!我們發現玉峰部落泰雅族人對於傳統禁忌的態度,仍保持贊同,但多了分客觀、科學的解讀。報導人認為過去那些禁忌並不只是迷信,還具有保護小米酒與族人的實質功能。例如必須單獨做米酒這個禁忌,的確保障了米酒的品質,因為釀酒是個很複雜的工作,讓其他人插手很可能始程序錯亂;關於孕婦不能釀酒這個禁忌,根據釀酒師傅的說法,其實是基於保護孕婦而衍生的。因為製作小米酒的工作十分辛勞,在蒸小米或是搬酒甕的過程中又蹲又站,動作起伏很劇烈很容易動胎氣、使孕婦受傷,山中不僅醫療資源缺乏,上下山得不易性都使得孕婦更該被小心保護。前人以為孕婦釀酒會遭到不幸與神祉有關,很可能是過去經驗中很多孕婦在釀酒的過程中流產,嚴重甚至自死亡等悲劇。因此這樣的禁忌其實保護了孕婦和新生兒的生命。從此來看,除了對傳統的尊敬,現今原住民族人也會以外在科學角度看待禁忌,用邏輯推理詮釋傳統的禁忌習俗和部落傳說。

難以否認地,在大眾的認知和想像中,酒和原住民有著極為密切的連結,甚至形成堅固的刻板印象。原住民真的這麼愛喝酒?是、不是,又為什麼?這部份我們藉由參考文獻和影音資料,結合部落族人的內部觀點,試著找出答案。

陳全成先生在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三期〈臺灣原住民飲酒行為變化〉討論當代原住民的酗酒行為,研究發現其實民國六十年以前的調查中,台灣原住民酗酒的紀錄十分稀少。但近年原住民部落酒類消耗量的確高於其他族群,且有增加的趨勢。當今飲酒習慣不再限於祭祀、送禮、或待客,「甚至不需要原因,可以一大早起來就喝酒。原住民人少一人在家獨飲方式,沽酒共飲為最常見…唯早期原住民社會,酒為珍貴之物,兼且交通不便,待客以小米酒為隆重之禮。」文中這段敘述和曾老師在我們的訪問中說到:「在早期的話小米酒是非常珍貴的,不是隨便你想喝我就給你喝,可能是要跟你交情很好的朋友才有,因為我們製作就不大容易了嘛。」相互補充,說明了當今酒的普遍和易得性可能是酒之於原住民原始意義和飲酒習慣改變的原因之一。

關於飲酒情況的轉變,曾老師也說到:「因為你知道原住民在都市找工作可能會有一些壓力…教育水平就沒有辦法跟都市人競爭啊,所以可能因為他常常碰到困難碰到瓶頸的話他會用酒精麻痹自己啊,可能也是因為壓力啦」 整理其他對於原住民酗酒問題的討論,大多也歸因在工業社會中的競爭壓力,找不到工作、失業,以酒澆愁。就算找到了也是流汗、流血較為粗重危險的勞動工作,身心疲勞欲求放鬆管道。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訪問者自己疑惑為何後期喝酒方式會變成這樣,因為早期酒是如此珍貴。「好像現在喝很多的都是拿公賣局的去喝」暗示所謂的酗酒指的是公賣局賣的酒,這點和有些論述認為現今強勢文化行銷(商品價格和產量的優勢),配合公賣政策,變相鼓勵、縱容飲酒導致原住民酗酒問題的說法可以加以思考。

同樣討論到喝酒傳統與現代衝擊的,還有由馬耀比吼導演的紀錄片〈親愛的米酒妳被我打敗〉,片中呈現出阿美族年輕人對於年齡階級晉升儀式中paawak(灌酒禮)的質疑、參與,和轉變。「最不喜歡的酒,就是現在的米酒。感覺喝了有不好的東西,可能加了藥? 不像自己做的,看得到酒釀酵母和做酒人加的料。」但在阿美傳統階級青年之父要升級老人組的禮俗當天,要在整晚歡慶飲酒的隔天一早喝下一碗公的米酒,象徵「勇敢、壯烈」。一些青年人認為酒後問題會影響原住民形象且傷身,因而想改以獻花圈方式代替灌酒禮,老人領導者對此想法頗有微詞。有趣的是,原抱持質疑的青年在親身體驗了灌酒禮後態度全都改變了,他們理解到灌酒其中蘊含的祖先智慧: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想起曾打敗一大碗米酒的經驗,勇敢面對,憋一口氣,再忍一下,都可以解決!這部片在「原住民愛喝酒」汙名化傾向的論述中,再次提醒了我們酒對於原住民習俗傳統的獨特意義。灌酒禮所飲的不只是物質的酒,更是舊地位往通往新身分的中介。此外,其實真正傷身的正是人工且高酒精濃度、甚至分不清真假的酒,公賣局制度和禁私釀酒所導致的種種情況應當反省。

觀點左右了態度。在面對原住民酗酒造成家庭婚姻問題、經濟困難、高犯罪率…等關聯和責難時,我們要看的不只是數據和現象陳述,更應注意到酗酒現象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和原住民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的處境。不太公平的資源分配、被誤解的文化傳統,甚至樂天豪爽的個人/部落特質都是值得且應該考量的面向。「我覺得在山裡就很有那種自在的感覺,有酒才會開心,然後喝酒後就載歌載舞,呈現一種原住民的氣氛」自己其實不喝酒的曾老師最後這麼說。有時候,我們都忘了最單純的個人興趣和環境氣氛,不論是不是原住民都有喜歡/不喜歡喝酒的人,還有讓人想/不想喝酒的情況。

讓我們一起欣賞雅邁•苔木的新詩作品〈憤怒的酒〉。

憤怒的酒

給我一杯酒吧
米酒加保力達 啤酒和紹興酒
什麼都可以
讓身上的血流 快一點
讓肩膀的壓力 輕鬆一點
讓憤怒的情緒 暫時釋放

假如部落變成文明的墳場
屬於山和海的尊嚴要擺哪裡
如果家鄉成為資本家的天堂
祖先的靈魂 要去哪裡流浪
當山林布滿邪惡的陷阱
清醒的獵人阿 是否失去了勇氣

讓我喝醉吧
讓我醉倒在泥土的懷裡
因為 我看見
太陽已經躍過最後一道稜線
正義的餘溫 在黑夜裡冰封

罵我酒鬼的人阿
什麼時候才會清醒 發現
自大 已經膨脹了你的嘴唇
謙虛 被你踐踏在腳底下

這次的田野訪談我們採取了比較輕鬆、聊天的方式進行,除了預先準備的問題外,過程中也隨著話題即時提問,因此也聽到了些意料之外的資訊。大致可以整理出以下幾點:以物易物、豬、頭目、藝人。

  1. 以物易物
  2. 除了金錢上的交易外,在部落裡還保留著以物易物的習慣,甚至以日換日的代工法。舉例如用今天在河邊射到的魚跟你交換一些山豬肉,豐富菜色;又或者我們家今天種小米,請你來幫忙做工,我沒有辦法拿現金給你,但是我們說好下次你種香菇的時候,我以同樣的作工天數還給你當酬勞。

  3. 豬的象徵
  4. 豬在泰雅文化中,是重要的財產象徵,也是重要節慶祭典或重大儀式不可缺少的祭品、禮品。前陣子新聞中看到宜蘭南山部落神木群盜伐事件,司馬庫斯部落族人帶著兩頭山豬前往和解,殺豬祭血告慰祖靈即是一例。婚禮中,山豬則等同漢人喜事習俗的「喜餅」分發給親朋好友。辦喜事時一般會殺一兩隻豬,有些親戚多的可能會殺十多隻。殺豬或殺生等儀式有著「見紅」的意涵,鮮紅的血水象徵大吉大利,沾染喜氣。

  5. 頭目式微
  6. 泰雅族頭目是推舉、競選中脫穎而出的,非世襲制。玉峰部落仍有著這樣頭目的制度,但其崇高形象和推選制度已不若以往。從前頭目的腦筋、思想、戰鬥力等都必須高人一等,贏過他人,讓部落的人們認同,願意遵循其發號的司令才有資格擔當。而現今族人對「頭目」地位較沒這麼重視,但是為了文化的延續或讓活動順利進行,仍會選出人物代表。(我們的受訪人正好就是頭目的弟弟呢!)

  7. 藝人
  8. 在和玉峰國小曾玉蘭老師聊天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她就是藝人溫嵐的阿姨!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上映時,溫嵐還包下了電影院請部落的小孩觀賞。

我們自己做的酒喝起來很軟,很舒服」,影片中的阿美族人、玉峰泰雅族人不約而同這樣說道,而喝著TOSU、HORI夫婦自釀米酒的我們起此彼落地點頭,深深認同。或許是微醺這樣舒服、溫熱的感受幫助了我們對於小米酒文化的了解。當然這只是個開始,就像是酒釀酵母慢慢發揮影響力一樣,很多知識和認識正在醞釀。我們期許能夠分享這樣微醺的美好,拉進更多曾被誤解的距離,讓更多的人能喝到自然而溫潤迷人的qwo trakis!

在此分享三段田野的影片,分別記錄了以下過程

  • 曾老師聊泰雅
  • 實際參訪釀酒家
  • 在風景宜人的亭子聊天